創作者行銷已正式進入其成效時代。過去被視為試驗性的創意策略,如今已發展為一個以投資報酬率(ROI)為驅動力的重點領域,深刻地影響著品牌與受眾的連結方式。根據CreatorIQ第六年所發布的《2025-2026 年度創作者行銷狀況報告》,該產業正從追求觸及率的階段,轉向努力證明成果的階段。預算不斷攀升,衡量標準更加嚴謹,儘管人工智慧日益崛起,人類創意仍然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Business Wire 的報導指出,創作者行銷的投資增長速度超越其他所有的數位行銷渠道,資金主要來自於傳統付費媒體的轉移。但這種增長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在技術與文化轉變的浪潮中,確保真實性、可擴展性和問責性並存。
紀錄性的預算增長標誌著新成熟度
數據顯示,一個產業的自行成長。每年平均網紅行銷預算同比增長 171%,71% 的機構報告顯示其支出增加。近三分之二的增加來自付費媒體的轉移。大型企業現在每年在創作者身上投資 560 至 810 萬美元,行業領導者平均投資 780 萬美元。
創作者行銷已不再只是一種輔助策略,它成為內容、社群和商業交匯的成長引擎。創作者行銷顯示的影響力,增長的投資緊隨其後。但現在的重心是成熟產業所需承擔的新責任和複雜性。”CreatorIQ執行長Chris Harrington表示。
他補充道:“下一個時代不僅僅是增加投入,而是證明投資報酬率、維護信任以及構建合適的基礎設施以負責任地擴展。這是推進行業發展的方式,確保創作者行銷為品牌和消費者帶來長期價值。”
這一轉變標誌著新的成熟曲線:對模型的信心與可測量績效的期望相符。創作者行銷已從品牌建設轉向業務建設。
“我們看到了創作者行銷的影響,並且投資隨之增加,然而現在的故事是:成熟帶來了新的責任和複雜性。”– Chris Harrington
創作者行銷:成效時代:重視投資報酬率,而非試驗
多年來,有限的預算是創作者行銷增長的主要障礙。現在,障礙變得更加複雜:測量(26%)、內容速度(21%)、AI導航(20%)、品牌契合度(20%)佔據挑戰前列。
這些操作障礙定義了CreatorIQ所謂的“成效時代”。重心不再是創作者行銷是否有效,而是如何高效地擴展和測量。
被分類為“行業領導者”的品牌——這些品牌每年花費超過 100 萬美元並報告至少 2 倍投資報酬率——將其總市場行銷預算的 54% 平均分配給創作者計劃。
“隨著創作者行銷預算的上升,對財務負責的要求也不斷增加。許多機構現在已將這一策略與績效媒體相同的測量標準進行比較,而不穩定的宏觀環境也增加了要證明支出合理的壓力。” EMARKETER 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 Jasmine Enberg 表示。
她補充道,“同時,隨著AI給創作者行銷帶來新挑戰和機遇,速度和規模已成為行銷人員的首要任務。”
創作者行銷:AI無所不在——但不在人類觸碰處
人工智慧正在重塑行銷工作的流程,創作者行銷也不例外。報告顯示,95% 的品牌受訪者現在在操作中使用AI,主要用於標題生成(45%)、研究(44%)和視頻或圖像編輯(41%)。
然而,當涉及到創意和關係時,AI的作用是有限的。
雖然有69% 的品牌希望自動化影響者的工作流程,大多數品牌拒絕使用AI來建立創作者關係、創意指導或審核——這些地方信任和情感智商是關鍵。與此同時,41% 的創作者認為他們的聲音或形象絕不應被AI取代。
這種混合的未來——AI 負責效率,人類負責創意——界定了新的創作者行銷生態系統的核心。
品牌了解到機器雖可加快生產速度,但也只有真實的人才能產生驅動參與和忠誠度的真實性。
“同時,隨著AI帶來新挑戰和機遇,速度和規模已成為行銷人員的首要任務。” – Jasmine Enberg
以真實性取代受眾:適用性成為新標準
追逐粉絲人數的時代已經結束。訴求創作者的選擇因素中,受眾規模從領先因素掉落至品牌和機構的優先次序底部。
在2025年,品牌適用性和真實一致性現在位居榜首,只有8%的品牌仍將粉絲數量視為重要因素。
這反映出信任和價值一致性的根本轉變。代理機構現在引用創作者審核和合規性作為他們的首要挑戰,72% 的企業品牌報告稱品牌安全性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關鍵。
在一個逐漸成熟的產業中,創作者不僅僅是品牌的大使——他們是品牌本身的延伸。他們的聲譽、語調和信譽已經成為戰略資產。
從贈禮到成長:投資報酬率掌握主導
依靠贈禮和播種來建立創作者關係的日子正在迅速消逝。2020 年,71% 的品牌將贈禮視為最高投資報酬的驅動因素;到了 2025 年,這一比例降至僅 20%。
現代的創作者行銷組合是多元且數據驅動的。品牌正在跨越多個層面激活:
- 加強創作者貼文(39%)
- 贊助內容(38%)
- 聯盟夥伴關係(33%)
- 使用者創造內容活動(31%)
每種方法都服務於不同的目的——有些是推動意識,有些是轉化或社區,但統一形成一個全面的增長引擎。這種多層次的策略讓行銷人員能將故事敘述與績效指標結合起來,橋接真實性和問責性。
通過在整個漏斗中整合創作者內容,品牌不再將ROI視為單一結果,而是視為一個可衡量影響的生態系統。
創作者行銷——平台迷局;不僅限於Instagram
Instagram雖依然是創作者行銷的中樞,85%的品牌在使用,但整個格局正在迅速多樣化。
機構現在平均啟用5個平台進行影響者活動,反映了這一領域日益複雜和規模的擴大。
- YouTube,慶祝其20週年,已重新成為試驗的頂級平台,23%的品牌擴展了他們在那裡的存在感。
- 對於ROI,Instagram(29%)略勝TikTok(27%),儘管33%的創作者表示TikTok最能帶來他們的最佳內容表現。
- Snapchat在代理機構中的使用同年增長10%,而有10%的代理機構正在使用Substack進行創作者行銷計劃。
- 整個平台,創作者的頭號挑戰依然是算法波動性——提醒著平臺依賴性所帶來的內在風險。
這些轉變揭示了創作者行銷的新階段——一個不依賴特定平台、數據告知並植根於長期社區建設而非短期病毒式傳播的階段。
作業卓越作為新的競爭優勢
隨著預算的增長,管理創作者計劃的複雜性也在增加。企業正在重金投資於基礎設施——分析工具、工作流程自動化和合規系統——以負責任地擴展。
這種操作的成熟性是區別領導者與落後者的關鍵。那些掌握測量和工作流速度的公司正在看到超乎尋常的回報,並推動行業中的最佳實踐。
2025-2026 年度創作者行銷狀況報告強調了這種演變:一場始於實驗策略的運動今已發展為一個整合的學科。像任何成熟的渠道一樣,創作者行銷現在正面臨著持續創新和問責的壓力。
創作者行銷的未來:可測量、人性化、可擴展
隨著品牌在自動化和真實性之間尋找平衡,創作者行銷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增長不再是唯一的目標——而是可衡量的、可持續的影響。
人工智慧將繼續加快工作流程,但創作者行銷的本質將保持深刻的人文關懷:信任、講故事和文化共鳴。
如CreatorIQ的調查結果所述,新的標準明確指出:成效定義著成功。
那些在操作成熟度上投入、擁抱真實性並對影響進行嚴格測量的企業將領導內容驅動商業的下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