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Substack 的策略似乎奏效了,許多創作者開始將自己原本在其他平台的內容搬至 Substack,並且因為這個平台所提供的社群功能而大幅獲益。
不少從上下游跳槽到 Substack 的電子報創作者,無論在粉絲數量或是收入上都有顯著成長,這要歸功於 Substack 的社群工具,如共同直播和推薦系統,這些因素強化了他們的粉絲群體。這些創作者的經驗顯示,Substack 不僅僅是一個電子報傳遞服務,而更成為一個創意社群的聚集平台。
透過 Substack 的推薦系統,創作者可以藉由相互推薦來迅速增長粉絲數量。創作者 Kendall Dickieson 就像是在目睹朋友們全部轉移至 Substack,她的電子報 No Filter 自從六月從 Beehiiv 換至 Substack 後,訂閱量增加了 300 位,與以往兩個月只有 75 位新訂閱者顯著不同。
另外一位創作者 Lewis O’Brien 也因為使用 Substack 的推薦系統而增加了 1,319 名訂閱者,他強調該系統簡便且有效,讓讀者一鍵即可訂閱多個電子報。
Substack 並不是唯一一個試圖吸引創作者的平台。Patreon 也相繼推出了類似的社群工具並且持續更新。此外,Beehiiv 則提供更高比例的收入分成。這使得一些已經擁有大量粉絲的創作者選擇留在原本的平台上。
例如,Alise Napp 表示,她的《Pantsuit Politics》從 Patreon 轉至 Substack 後,總的免費訂閱者增長了數千人,使她有更強的說服力來尋找贊助商。不過,有些創作者和奧布賴恩一樣,因為 Substack 的演算法資訊流使得內容能夠傳遞給非訂閱者,他的訂閱者數自加入以來增加了近 9,000 人。
儘管如此,創作者也需注意如果過分依賴 Substack 的社群工具,一旦平台改變,可能帶來的挑戰。因此,這不僅僅是 Substack 和其他平台之間的拉鋸戰,更多的是在於創作者如何策略性地利用平台上的各種功能來建立持久的粉絲社群。
Substack 總是宣稱自己不僅是一個社群工具的提供者,也是創作者們的重要夥伴。即便競爭者們不斷推出相似功能來追趕,他們的社群工具目前仍然吸引了一部分優質創作者,並且這趨勢看似不會在短期內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