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文化戰爭加劇的環境中,品牌比以往更謹慎,以避免掉入政治陷阱或引發公關危機。然而,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文化和政治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為了避免爭議,行銷信息的製作過程變得更加繁複,必須等候企業傳播團隊的批准。黑名單和白名單的長度不斷增加,而某些品牌甚至將一些可能激怒特定政治立場的內容列入封鎖名單中。據Digiday採訪的兩位品牌策略師所言,許多活動正採取更為溫和的方針。

"在我看來,誰先開口,誰就輸了。" RKA Ink的創意總監兼品牌策略師Rachael Kay Albers這樣認為。這種趨勢是可以理解的。在當前高度兩極化和黨派分明的環境中,行銷人員走在鋼絲繩上,既要在文化中真實地表達自己,又要在經濟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保持平衡。

很多公司如Target和Bud Light已經成為這一情況的典型案例。去年,由於Bud Light使用網紅Dylan Mulvaney的廣告引發了惡評,導致其銷售額暫時停滯。相似地,Target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銷售和收入低於預期。一些品牌如John Deere也開始在政治與文化間重新調整,避免如多樣性、平等與包容等議題,因為它可能冒犯特定群體。

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品牌可能會成為政府打擊的對象。例如,總統曾揚言要對Apple和Mattel徵收關稅,因為這些公司的CEO對關稅的言論。本次關稅雖未實施,但已讓行銷人員聞風喪膽。他們不僅猶豫要不要投入廣告費用,也不想為行銷信息冒險。

面對當前挑戰,許多品牌開始動搖對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的堅持,因為害怕這些話題被貼上“覺醒”的標籤。這導致了更為清理過的信息內容。品牌開始減少使用「BIPOC」、「歧視」、「平等」和「仇恨言論」等字眼,而是選擇替代詞如「多樣性的群體」、「選擇性挑戰」、「平衡的社會結果」和「消極的話語」。

儘管如此,以上這種更加清理過的信息可能並非最優策略。五年前,由於全球疫情和George Floyd被謀殺等事件,品牌一度傾向於更加直接的信息交流。而目前轉向較為謹慎的信息可能不會引起受眾共鳴,特別是當品牌希望擴大消費者群體,將其定位為具意義的文化角色。

即使在困難的環境中,品牌依然需要保持文化相關性,行銷人員明白他們需要與消費者建立聯繫。但面對今日超極化的文化形勢以及經濟不確定性,這一點變得更加困難。消費者越來越期待品牌在有意義的事項上表現立場。在長期看來,進一步清理行銷信息或將其企業化可能會讓行銷人員覺得他們擁有一個更好的監管系統,但是這也可能使其難以在擁擠的數字市場中突出重圍。

總之,品牌在應對這些挑戰時,需要在保持市場敏感性與真實性上找到平衡,避免受到公眾輿論和政治環境的消極影響。這不僅關係到利益,更關係到一個品牌能否真正獲得消費者的信任。